抗日战争故事传奇战将——陈赓的故事主要内容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出生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他14岁时只身投奔...
2024-10-12 1.3W+
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是紧接南昌起义以后,我党领导的一次伟大的工农武装 暴动。党的“八七聚会会议”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秋收起义,会后党中 央派毛泽东为中心特派员和彭公达到湖南,负责改组湖南省委和领导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八月十六日,湖南省委改组,彭公达任省委书记。十八日,由彭公 达主持召开改组后的省委聚会会议,传达“八七聚会会议”精神,讨论秋收起义问题。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主要发言。他强调指出;湖南的秋收起义,要减缓农民的土 地问题,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但是发动起义,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 须有军事的帮助,要有一两个团的兵力作骨干,否则起义难免失败。起义的发 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就一定要有兵力。我们党已往的错误,就是疏忽 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用枪杆子夺取政权、扶植 政权。聚会会议一致认为,要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来召唤和发动起义,起义 后应创建无产阶段领导的工农民主政权。聚会会议确定在湘赣边界的长沙、醴陵、 浏阳、平江、湘潭、宁乡等县和安源矿区发动起义,第一步袭取湘东各县,第 二步攻占长沙。起义的领导组织是党的前敌委员会和行动委员会。前敌委员会 以毛泽东为书记,由各军事负责人组成。行动委员会以易礼容为书记,由起义 地区各地方党负责人组成。
事先,湖南军阀唐生智的部队大半在湖北、安徽一带同蒋介石、李宗仁对峙, 留在湖南的又多调往湘南,湘东空虚,形势对我有利。我党掌握的反动军队和 工农武装,主要有原百姓政府警卫团(该团由武昌乘船东进时,中途在阳新附 近上岸,进至修水地区,平江、浏阳农军和安源的工人武装,以及由罗荣桓 带来的鄂南崇阳、通城的农民武装。这些武装辨别位于修水、铜鼓、安源地区。 九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聚会会议,讨论了秋收起义的具体部署,并 将参加起义的反动武装编为工农反动军第1军第1师,以卢德铭为总指挥,余洒 度任师长,余贲民任副师长,下辖三个团:第1团以原百姓政府警卫团为主, 吸收湖北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宁静江农民武装一部组成;第2团由安源的工 人纠察队和矿井队及萍乡、醴陵、安福、莲花的农民自卫军组成;第3团以浏 阳的农民武装为主,吸收平江农民武装一部组成。三个团的兵力共五千人左右。 另外,余洒度等在起义前,还收编了夏斗寅的残部为第4团。
九月九日,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爆发,破坏岳阳至黄沙街、长沙至株洲的两段 铁路成为起义的信号。当天,右路第1团在前,第4团在后,向平江进军,在路 过金坪攻打长寿街时,第4团突然之间之间之间叛变,致使第1团腹背受敌,两个营被打散, 团长失踪,被迫撤出战斗,向浏阳方向转移。九月十日,第2团在安源开始行 动,先攻萍乡不克,后占老关,于十二日攻克醴陵,成立了县反动委员会,后 因遭敌进攻,部队经老关北上,于十五日占领浏阳县城,因为骄傲轻敌,陷入 优势敌人的重围,部队在突围战斗中遭受很大损失。九月十一日,第3团在毛 泽东的亲自领导下于铜鼓起义,向浏阳进攻,当日占领白沙镇,次日占领东门 市,十三日遭敌第8军两个团的围攻,经六小时鏖战伤亡较大,被迫向上坪撤 退。
九月十七日,毛泽东下令各团向浏阳文家市撤退。九月十九日,各路起义保留 下来的部队,到达文家市聚集。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讨论部队的行动 方向问题。他在会上正确地分析了敌强我弱和工农反动军面临的严重形势,主 张放弃攻打长沙的打算,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在农村实行土地反动,开展游 击战争。聚会会议否定余洒度“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通过了毛泽东的正 确主张。九月二十日,部队开始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转移。
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因为处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在开始时以进攻城市为主, 加上缺乏作战经验等原因,遭受了挫折。但这次起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公 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的旗帜,创建了工农反动军,在起义受挫后, 毛泽东及时改变原来攻打长沙的打算,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反动根据地的斗 争,为保存和发展反动力量,逐步地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广 州 起 义
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过后,我们党领导的又一次震动世 界的武装起义,是对百姓党反动派进行的又一次自动而英勇的反击。
蒋介石公开叛变反动后,两广的百姓党反动势力也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 反动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广州城乡。具有庆幸传统的广州反动人民,对百姓党 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和残酷压迫,无比愤怒和仇恨。伴伴随着从武汉等地撤退的共产 党员陆续聚集广州,特别是一九二七年九月间,传来了彭湃领导海丰、陆丰农 民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部队进入广东的新闻,人民的斗争情绪更加高涨。事先, 反动势力统治下的广州,正处于不稳定状况。以百姓党“正统”自居的汪精卫, 依恃由九江回到广州的张发奎的势力,赶跑桂系军阀,霸占广东。桂系军阀黄 绍宏逃离广州后,立即在梧州调集部队预备反攻,支持蒋介石的粤系军阀陈炯 铭也由汕头向广州前进。张发奎为巩固自己的地盘,把主力开赴肇庆、梧州一 带,同黄绍宏作战,一部在东江防御陈铭枢,广州城内的兵力十分薄弱。敌人 只有警卫团一部,加上一个炮兵团和两个新组建的步兵团等部,共约六、七千 人。而教导团和新扩编的警卫团一部,现实上是我党能够基本掌握的武装。教 导团的前身是中心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绝大部分干部都是共产党员和同情 反动的份子,第4军参谋长叶剑英兼任该团团长。这种状况造成为武装起义的 大好时机。
广东省委根据党中心的指示,于十一月二十八日作出以教导团和工人赤卫队为 骨干,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成立了反动军事委员会,省委书记张太雷 为委员长,立即抓紧起义的组织和预备工作。十二月七日,中共广东省委秘密 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了广州苏维埃政府的执行委员会,决定十二月十三 日举行起义。广州人民反动斗争的高涨,引起了帝国主义和百姓党反动派的注 视和小心。汪精卫得到我党预备起义的新闻后,要张发奎消弭教导团的武装, 驱逐赤卫队,搜查职工会。张发奎电令前敌总指挥黄琪翔回广州执行这一义务。 远离广州的反动军队,也开始向广州调动。在此状况下,广东省决定把起义时 间提前到十一日,并下达了战斗命令。
十二月十一日,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 领导下,举行广州起义。按照统一部署,教导团、警卫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 辨别对驻扎在市内各处的敌人发动了凶猛攻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猛烈战斗, 歼敌一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警卫团一部和武装警察一千余人。市郊和附近 一些县的农民群众,也组织暴动,响应起义。十二月十二日,广州苏维埃政府 宣告成立,苏兆征任主席(因病未到职,由张太雷代理),叶挺任起义师总司 令,并颁布了苏维埃政府的内外政策。
广州起义,震动了中外反动派,他们立即勾搭起来向广州进攻。美、英、日、 法 等帝国主义悍然实行武装干涉,出动炮舰轰击广州市区,并一度派水师陆 战队在长堤登陆,攻击我起义部队。十二月十二日,张发奎从江门、肇庆、韶 关、黄埔等地调来部队,向广州市区展开进攻。当日下午,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张太雷牺牲。在中外反动派的疯狂进攻面前,起义武装浴血奋战,但终因敌我 力量悬殊,被迫于十三日撤离广州市区。撤出的部分武装,在花县整编为工农 反动第4师,在师长叶镛、党代表袁裕(袁国平)的率领下,进到海丰、陆丰 地区,和第2师齐集,保持反动斗争。另一些突围的同志到了广西的左、右江 地区,领导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另有少数同志到韶关附近,参加了朱德、陈毅 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
广州起义是对百姓党反动派的一次重重的打击。它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 阶级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意志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它为红军的创建作出了重 要贡献。广州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是由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敌人的壮大,主 观原因是在起义后,没有自发地、自动迅速地向农村发展,与海丰、陆丰农民 运动相结合,创建农村根据地,开展以土地反动为中心内容的游击战争,以及 起义预备工作的不充分等。它的失败再次证明;在帝国主义援助下的反反动势 力,控制了全国政权,掌握了壮大的反动武装并占据中心城市的状况下,要通 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是不可能的。反动只有在反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农 村,才有可能蓄积力量,最终夺取反动的胜利。
井冈山反动根据地的创立
井冈山地区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包括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 川和湖南的酃县、茶陵等县,周围五百余里。这里的有利条件是:远离中心城 市和交通要道,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还可利用两省敌人既要相互争夺地盘 又要辨别保存实力的矛盾;党和群众的条件较好,大反动时创建过党的组织、 工会、农会和农民武装,党和反动的影响仍然存在,还保存着袁文才、王佐两 支农民自卫军;地势险峻,幅员宽大,有游击战争的回旋余地;自给自足的地 方农业经济,具有为红军初期发展提供给养的经济力。这个地区具有主要的战 略地位,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影响湘赣两省乃至于湖北。因此,在这里 创建根据地,既有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又有利于推动全国反动走向低潮。 毛泽东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向井冈山地区转移,在芦溪 遭到敌人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有名的三湾改编,将一个师缩编为七百余人的 一个团,称工农反动军第1军第1师第1团,辖第1、第3营和特务边、军官队、 卫生队;在部队中确立党的绝对领导原则,创建党的各级组织,支部建在连上, 班、排设党的小组,营、团创建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全军由党的前委委员 会统一指挥;确立官兵平等,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三湾改编,从政治上、 组织上为创建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底子。十月三日,部队到达宁冈的古城, 前委召开扩大聚会会议,决定通过地方党组织争取当地袁文才、王佐两支武装。接 着,在井冈山北面山脚的茅坪,设立了医院和留守处,于十月底到达井冈山的 茨坪。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部队在井冈山周围各县开展游击运动,打击反动地方武装, 深入发动群众,重建地方党组织,创建工农民主政权和群众武装。十一月攻占 茶陵,创建了党的县委、县工农兵政府(谭震林为主席)和赤卫大队。在总结 茶陵战斗经验时,毛泽东提出了工农反动军的三大义务和三大纪律。三大义务 是: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做群众工作,帮助群 众创建反动政权。三大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 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与此同时,重建了宁冈、永新县委,规复了莲花、 酃县党的组织运动。一九二八年一月,部队占领遂川,创建了党的县委和县工 农兵政府,以及暴动队、赤卫队、农民协会、工会等群众组织。在遂川,毛泽 东对部队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不和;买卖公平;借东西要 还;损坏东西要赔。经过三个多月的游击战争,井冈山区和宁冈、永新、遂川、 茶陵、酃县挨近井冈山的地区,都为工农反动军所控制。袁文才、王佐领导的 两支地方武装,经过团结改造,编为工农反动军第1师第2团。二月,工农反动 军攻占新城,于二十一日在砻市成立了宁冈县工宵兵政府。至此,井冈山根据 地初步建成。毛泽东扑灭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在反动转入 低潮的形势下,重新聚集反动力量,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反动照亮 了胜利前进的航程。
遵义聚会会议
王明路线的错误领导,造成中心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 长征初期红军的重大损失,引起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同志和宽大指 战员的嫌疑与不满,一些曾经犯过”左“倾错误的同志,也开始觉 悟,转变了立场,为拯救反动战争的危局,迫切要求结束王明“左” 倾冒险主义的统治。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党中心在遵 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聚会会议。出席聚会会议的有政治委员“毛泽东、朱德、 张闻庆、陈云、周恩来、博古(秦邦宪);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 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凯丰)。参加聚会会议的有:红军总部和 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 李卓然、邓小平以及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李德、翻译伍修权。 在会上,中心主要负责人博古作了正报告,周恩来作了副报告,毛 泽东等作了主要发言。根据事先的状况,聚会会议聚集地减缓了最迫切 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聚会会议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 主要原因是战略指导的错误,特别是单纯防御路线的错误,重新肯 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及其一整套作战原则,作出了 《中共中心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指出: 在五次“围剿”中,敌人采取持久战与保垒主义战略的状况下,我 们的战略路线应该是决战防御(守势防御),聚集优势兵力,选择 敌人的弱点,在运动中,有把握的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各个 击破敌人,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然而在反对五次“围剿”战 争占,却以单纯防御路线(或专守防御)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 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 种单纯防御辽沈战争
王东北敌军卫立煌整体辖四个兵团,共十四个军四十四个师五十五万人, 辨别被我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联的地区。其中,东 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率第八兵团(周福成)、第九兵团(廖耀湘) 共八个军二十四个师三十万人,防宋沈阳地区,作为防御中枢整体,以 确保沈阳并伺机支援长春、锦州;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 令郑洞国率第两个军六十师共十万人,防守长春孤城,牵制我军主力; 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第六兵团四个军十四 个师十五万人,防守义县至秦皇岛一线,重点在锦州、锦西地区,以确 保与关内的陆海联系。敌军企图聚集兵力,重点守备,以牵制东北我军 于关外,并妄图打通北宁路,如形势不利即撤至关内。 东北我军于夏季守势后,为适应“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需要, 主力位于长春周围及长春、沈阳之间,先后进行了整编,增强了以炮兵 为重点的特种兵扶植。至辽沈战争进行时,东北野战军已有十二个步兵 纵队、一个炮兵纵队和十七个独立师共六十余万人,加上组织和地方部 队总兵力已达一百余万人,东北地区敌我兵力对比,我军已占相当大的 优势。东北束缚区已拥有全东北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土地,百分之八十 六以上的人口,并控制了百分之九十五的铁路线。
为了就地全歼东北之敌,中心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置长春、沈阳两敌于 不顾,主力南下北宁路,首先消灭锦榆段之敌,攻占锦州。锦州,是东 北敌军通向关内的咽喉,攻占这一战略要点,不仅割裂了傅作义、卫立 煌两整体之间的联系,便于我军向两翼机举措战,而且把卫立煌整体封 闭于东北,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并可诱使沈阳之敌出援,造成打运 动战的条件。因此。攻克锦州是整个战争的关头,只要攻克了锦州,就 掌握了战局的自动权。但是林彪开始不愿以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路 作战,继则又不敢聚集优势兵力攻歼锦州之敌,甚至想回长春,显示了 林彪思想上的右侧保守。
为了配合东北战场的作战,中心军委还指示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发动 察绥战争,以牵制傅作义整体,使其无暇东顾。
根据中心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于九月十日决定了南下北宁路作战部署, 以六个纵队另四个师对付锦州范汉杰整体,以三个纵队)欠一个师)位 于沈阳以西地区,以二个纵队位于沈阳以北地区,对付沈阳之敌,并阻 止长春之敌突围,以第一兵团指挥第12纵队及六个独立师包围长春之敌。
九月十二日,东北我军发动了辽沈战争。至十月一日,辨别消灭了绥中、 沙后所、兴城、义县之敌,占领了塔山、高桥,把北宁路锦州至秦皇岛 段上的敌军分割孤立在锦州和锦西、葫芦岛以及秦皇岛、山海关三个地 区,完成为对锦州的包围,切断了东北敌军通往关内的唯一陆上通道。 十月二日,蒋介石飞抵沈阳,沉着决定从华北及山东抽调七个师,连同 锦西、葫芦岛的四个师,共计十一个师的兵力,由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 指挥,组成“东进兵团”,以沈阳地区十一个师、三个骑兵旅,由第九 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组成“西进兵团”,企团东西对进,支援锦州。 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心军委进一步聚集兵力迅速打下锦州,以掌握自动权 的指示,决定增调第1纵队(欠第3师)第2纵队(欠第5师)由辽西南下, 参加攻锦作战。最终确定攻锦的部署是:以主力第2、第3、第7、第8、 第9纵队落第6纵队第17师共十六个师的兵力及炮兵纵队主力,攻歼锦州 之敌;以第2兵团指挥第4、第11纵队及两个独立师共八处师,在塔山地 区果断阻击敌“东进兵团”;以第1纵队(欠第3师)位于高桥为总预备 队。另以第5、第6(欠第17师)、第10纵队(附第1纵队第3师),位于 新民以西、以北地区,牵制敌“西进兵团”:以第12纵队南下通江口地 区,预备参加新民方向的打援和截击长春突围之敌;经第 1 兵团指挥九 个独立师持续围困长春。十四日,我军对锦州发动总攻,十五日,即攻 占锦州,全歼守敌范汉杰(俘)以下十万余人,封闭了东北敌军陆上的 逃路。在攻取锦州的同时,我塔山地区阻援部队展开了猛烈的阻击战, 成功地保障了锦州方向的作战。
我军攻克锦州后,长春守敌鉴于突围无望,守必被歼,在我攻锦州胜利 与壮大的政治守势影响下,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十七日率部起义,十九 日郑洞国率新编第7军等部投诚,我军束缚长春。
锦州、长春束缚后,蒋介石坚令廖耀湘兵团与锦、葫地区之敌持续东西 对进,企图重占锦州,并令第52军主力抢占营口,以便东北残敌经由陆 路或海上撤逃。这时,毛泽东指出,敌东西对进,对我有利;赞成东北 野战军不找锦、葫,聚集主力全歼敌廖耀湘兵团,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 灭战的方针,在运动中各个消灭敌人;要求东北我军必须部署有力兵团 于营口及其以西、以北地区,堵塞敌人海上退路。十月二十日,东北我 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除留两个纵队位于塔山地区持续阻击敌“东进兵 团”外,主力由锦州地区挥师北上,求歼敌廖耀湘兵团,并以第5、第6 两个纵队退至黑山、大虎山地区,果断阻敌前进,以掩护我军主力由两 翼插至廖耀湘兵力后方,围歼该敌,并以第12纵队率五个独立师,星夜 兼程南下,以拖住沈阳之敌并断其南逃退路。至二十五日,敌人在黑山、 大虎山攻击受阻,其退路被我切断,廖耀湘见我主力已逼近两翼,有被 包围消灭的危险,遂于当晚向营口撤退,其先头在台安附近遭我独立第 2师阻击,误认为是我军主力,又掉头向东,企图逃回沈阳。二十六日, 我军全线出击,在大虎山以东地区对敌展开了大范围的围歼战,采取边 合围,边分割、边消灭的战法,至二十八日,即将廖耀湘兵团十万余人 一切消灭,俘敌兵团司令廖耀湘。
二十八日,辽西作战基本结束时,为迅速消灭沈阳、营口之敌,东北我 军即以第1、第2、第12纵队向沈阳,第7、第8纵队向沈南,第9纵队向营 口急进。十一月一日,我军突入沈阳市区,敌人迅速瓦解,二日,东北 最大的城市沈阳宣告束缚!同日。营口之敌除第52军部率第25师等万余 人自海上逃跑外,其余为我消灭。至此,辽沈战争一切胜利结束。锦西、 葫芦岛之敌十二个师于九日辨别逃往天津、上海。
辽沈战争自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历时五十二天,共歼敌三十六个 整师四十七万人,束缚了东北全境。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壮大的 战略预备队,这对于尔后顺利平津战争和减速全国的束缚都有着重大的 战略意义。
遵照中心军委指示,各战区在东并野战军进行辽沈战争前后,也相继发 动守势,消灭了大量敌人。
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一部配合下,于九月七 日至十一月十五日进行了察绥战争,束缚了绥东、察北宽大地区, 进占 包头,包围归绥,歼敌二万一千余人,迫使傅作义在平绥路上往返调动 军队,不敢大力支援东北,有力地配合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
华东野战军于九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采取攻济打援的作战方式,进行 了济南战争,全歼守敌十万余人,生俘第2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济南 战争的胜利,开创了我军夺取敌结实设防和重兵据守的大城市的先例, 严重地打击了百姓党军服从大城市的信念,刚强了蒋介石反动军队内部, 正如中共中心在贺电中指出的:济南战争“是两年多反动战争发展中给 予敌人的最严重的打击之一”。接着,我军又收复了临沂、烟台等地, 除青岛外基本上束缚了山东全境。
西北野战军于八月八日至十三日、十月五日至十八日和十一月十五日至 二十八日,先后进行了澄合、荔北战争和夏季守势,歼敌胡宗南部六万 余人,将胡宗南整体箝制在西北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 中原野战军于十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进行了郑州战争,使敌人未能抽 调更多的兵力支援东北。
辽沈战争及在此期间其他战争的胜利,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一个根 本的转变。我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 有优势。敌军总兵力下降至二百九十万人左右,我军则增至三百余万人。 这就使我们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毛泽东估计,再有一年左右时间 便可将百姓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的战略路线。这就使敌人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 达到了他的目的。决议还指出:在战略转变与实行突围的问题上, 同样是犯了原则上的错误。当持续在内线作战取得决定的胜利已经 极少可能以至最终完全没有可能时(一九三四年五月至七月间,即 广昌战争以后),我们应绝不迟疑的转变我们的战略方针,实行战 略上的退却,以保持我主力红军的有生力量,在宽大无堡垒地区, 寻求有利时机,转入反攻,粉碎“围剿”,创造新苏区,经保卫老 苏区。但事先却采取了相反的战略方针,提出用一切力量持续捍卫 苏区来求得战争上大的胜利,同时发展游击战争,增强辅佐方向的 运动,来求得战略上状况的变更。关于有生力量的保存问题,完全 轻忽。在突围行动上,基本上不是果断的与战斗的,而是一种惊慌 失措的逃跑的以及搬家式的行动,采取了避战主义。 诀议根据事先的形势,明确了党和红军的义务和战略方针。指出: 中心红军应以挥运动战的特长,灵活使用反动战争的基本原则,战 胜敌人,在云贵川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在中心苏区、湘赣、湘鄂 赣苏区与闽浙赣苏区,党必须保持对游击战争的领导,转变已往的 工作方式来适合于新的情况。同第 2、第 6军团及红 4方面军必须 取得更密切的联系并增强对他们的领导,以求得全国红军的一致行 动与配合。决义召唤全党同志,反对一切张惶失措悲观失望的右倾 机会主义,反对单纯防御路线,象一个人一样团结在党中心的周围, 为党中心的总路线奋斗到底。
这次聚会会议,改组了党的中心领导,增选毛泽东淡政治局常委,取肖 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随后,政治局党委进行合作,确定 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主持党中心日常工作,并由毛泽东、周 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朱德 仍为中心军委主席。遵义聚会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 中心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心的正确领导,把党的 路线转变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因而在危急的关头, 拯救了红军,拯救了反动,成为中国反动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 大转折点。
平津战争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辽沈战争胜利结束后,敌华北“剿总”傅作义整体 面临着东北、华北我军联合打击的威胁,已成惊弓之鸟。由地美、蒋、傅 之间的矛盾,华北敌军是撤是守,是南逃依然西窜,尚举棋不定。傅作义 错误地估计我东北野战军至少需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入关作战,所以未定下 立即逃跑的决定,采取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局转变 的方针。依据这一方针,傅作义将其所辖的蒋、傅两系军队共四个兵团十 二个军约五十五万人,收缩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 口长达五百余公里的铁路线上,摆成一字长蛇(snake)阵。将其嫡系部队配置在平 绥路北平至张家口段,将蒋系部队配置在北平及其以东地区,需要时,可 丢下蒋系部队自行西逃。
从全国形势来看,我军将傅作义整体抑留在华北,就地消灭,对战局发展 最为有利。因此,中心军委决定乘敌人尚未确定逃跑之前,调华北野战军 提前入关与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共一百万人,发动平津战争, 消灭傅作义整体于华北地区。敌是惊弓之鸟,能否抓住敌人,不使其南逃 或西窜,是战争指导的关头。为此,中心军委决定;撤围归绥,缓攻太原, 并赞成与傅作义进行谈判,以麻痹敌人。同时,令华北野战军主力于十一 月下旬秘密迅速入关,在华北我军协同下,首先对敌采取抓住西线,稳住 东线,对西线之敌围而不打,对东线之敌隔而不围的方针,由西而东完成 对敌人的合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中心军委指示东北先遣兵团、华北第2、第3兵团在平 张段统一行动,首先迅速包围张家口,吸引东面敌人向西支援,切断平张 段,尔后分割围歼平津张地区之敌。
遵照中心军委的统一部署,华北第3 兵团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开始包围张家 口地区之敌。傅作义为保住向西的逃跑,急令第35军率三个师支援张家口, 并以怀来地区之第310师支援宣化,昌平地区的第269师西调怀来。为了抓 住西线各敌,中心军委于十二月二日令华北第2 兵团向下花园急进,令东 北先遣兵团向南口、怀来前进,以切断平绥路,辨别包围没线之敌。因为 东北先遣兵团第11纵队,于十二月五日,在行进途中消灭了密云守敌一个 师,傅作义即认为我东北野战军已经入关,并错误地判断我军将要进攻北 平,因而又沉着决定调第35军迅速回到北平,怀来、南口地区之第 104、 第16军向西接应,同时调天津附近之第62、第92、第94军共八个师到北平 布防;将第13军由怀柔、顺义撤到通县;第101 军由涿县撤到丰台、门头 沟。敌人这一收缩行动,对我军抑留敌人在现地十分有利。十二月六日, 敌第35军(两个师)突出我军对张家口的包围圈后东窜,八日被我军华北 第2兵团包围在新保安地区。十日、十一日,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在第11纵 队协同下,先后在康庄、怀来地区将敌第16军主力落第104 军主力消灭, 至此,傅系部队主力辨别被我军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两地,敌人西逃之 路被切断。
此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经越太长城,进入冀东,尚未对平津 塘诸点完成包围,因此“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为了不 使敌人决策狂跑,尽快地完成对平津塘诸点的包围,毛泽东于十二月十一 日及时下达了关于平津战争作战方针的指示,令西线各部对张家口、新保 安诸敌,在两星期内“围而不打”,令东北野战军主力,要不惜疲惫,不 怕减员,不怕受冻受饥,以最迅速度同时切断津,塘宁静、津之间敌人的 联系,对敌形成“隔而不围”的战略态势,再行休整,然后从容攻击。同 时,指示淮海前线我军对杜聿明整体:“两星期内不作最终消灭之部署”, 以稳住敌人,使其不好下从海上逃走的决定;并令山东我军控制济南以北 一段黄河,并在胶济路上预作预备,以防敌人经济南向青岛逃跑。东北野 战军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以第 1、第 2、第 7、第 8、第 9、第12纵 队,包围天、塘沽地区之敌,以第 3、第5、第6、第10纵队在第11纵队及 冀中军区第 7纵队的配合下,包围北平之敌。至十二月二十一日,东北野 战军主力提前完成为对平津塘之敌的战略包围,封闭了平津之敌由海上南 逃之路。至此,傅作义整体即被我军“一概包围了”。
我军完成为对敌人分割包围后,采取了先打两头,后取中心的方针,先打 新保安和塘沽两点。在打新保安之前,中心军委估计,敌第35军被歼后, 张家口守敌有突围的可能,而华北军区第 3兵团不占优势,为增加包围张 家口的兵力,中心军委将东北野战军第4 纵队西调张家口,归第3 兵团指 挥,十二月二十日,该纵到达张家口附近。二十二日,华北军区第2 兵团 攻克新保安,全消灭守敌第35军(两个师);二十三日,张家口守敌五万 余人突围逃跑,被我华北军区第3 兵团及东北野战军第4 纵队于二十四日 一切消灭于张家口以北地区。
为了统一对平津战争的领导和指挥,党中心于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决定由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塘沽地区因地形不 利,不便歼敌,东北野战军发起,经中心军委批准,我军改为攻取天津。 一月十四日,东北野战军聚集第 1、第 2、第 7、第 8、第 9纵队共二十 二个师,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消灭的作战部署,对 天津守敌发动进攻,经二十九小时鏖战,于十五日束缚天津,全歼守敌十 三万人。俘虏津塘防区副司令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十七日塘沽敌人由 海上逃走。至此,北平之敌完全孤立,陷入绝境。我军除东北野战军第 1、 第 2兵团(即原先遣兵团)外,十二月底又增调华北第 2、第 3兵团进至 北平附近,对北平之敌形成严密包围。一月十四日,毛泽东主席宣布了: 《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了宁静谈判的八项条件。十六日,我平津前线 司令部向傅作义收回最终通牒,指出:一是放下武器,一是宁静改编,否 则,“我军将以正确战术攻城,勿谓言之不预”。在此状况下,傅作义接 受了宁静改编。北平守敌八个军,二十五个师,一切开出城外,听候改编。 一月三十一日,我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束缚。宁静束缚北平,具有深远 的历史意义。北平守军是执行我党八项宁静条件,以宁静方式结束战争的 第一个榜样,被誉为“北平方式”。平津战争历时六十四天,除塘沽守敌 五万八人从海上逃跑外,共消灭敌军五十个师五十二万人,束缚了华北大 部地区。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争,是我军在战略进攻阶段与敌人主力进行的战 略决战。在中心军委和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历时四个多月,歼敌一百四 十三个师,连同地方部队共一百五十四万人。至此,战争第三年七个月的 作战,共歼敌二百三十二万人,使敌人的精锐部队丧失净尽,大大减速了 束缚战争胜利的进程。
淮海战争
一济南战争后,敌徐州“剿总”刘峙整体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 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 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 是:第7兵团(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 13 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 区;第2兵团(邱清泉)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 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 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商邱;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 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支援迅速。
九月二十五日,中心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争的发起。十月十一 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争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 中兵力,消灭第7兵团,完成中心突破;第二步消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 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呀。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 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为了全歼第7后团, 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 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义务,并从 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 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 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争。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动郑州战争,这时,敌主力第16 兵团(孙元良)已向东撤走,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封很快束缚。此 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 华东战场的敌情转变,十一月一日,中心军委确定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 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争。这样,我军能够参战的部队, 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 加上地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
辽沈战争后,蒋介石畏惧徐州之敌重蹈卫立煌整体全军被歼之覆辙,为确 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决定将刘峙整体主力收 缩到津浦路徐蚌(clam)段两侧守备,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各机动兵团分布在该 段两侧地区,以守势防御阻击我军南下,需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并 于六日按此打算调整部署。同时,调华中“剿总”所属之第12兵团至太和、 阜阳地区,相机东援。
根据中心军委首先消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打算, 华东野战军决以七个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新安镇、阿湖地区;以八个 纵队担任阻缓义务,其 中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牵制、阻击第13兵团东援, 割裂第7、第13两兵团之联系以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消灭第3绥靖区之敌 或促其起义,尔后;渡过运河,直插徐州以东,以牵制敌第13兵团,阻击 徐州之敌东援,以两个纵队(战争初期归中原野战军指挥)从西北面威胁 徐州。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由睢县、柘城地区东进,求歼商邱地区之 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宿县,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 围,并调第2、第6纵队至淮海战场阻击敌第12兵团。
华东野战军按打算于六日夜间发动淮海战争,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 现敌人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敌第7兵团因等海州第44军西撤,推迟 至七日西开,而第13兵团已按打算离开徐东,预备调往灵壁。十一月八日,
上一篇《蒋介石中原大战金钱美女齐飞砸晕冯玉祥阎锡山》故事精选
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军头甲乙丙丁相互开打,先是电报战,然后上枪炮,忙得外国商人一船一船地将西方军队淘汰下来的军火运过来,中国成了国外枪械的 ..
下一篇《滇西慰安所揭秘近40万慰安妇战后被杀》故事精选
龙陵是滇缅公路上的交通枢纽,二战中是抗战的大后方。据考证,在敌占区的滇西,日军共设立慰安所多达30余个,龙陵县境内现存10个慰安所遗址。战争期间,全世界至少40万 ..
相关文章
抗日战争故事传奇战将——陈赓的故事主要内容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出生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他14岁时只身投奔...
2024-10-12 1.3W+
在台湾论坛上看的关于毛泽东 对毛泽东诸多网友有不同看法,有崇拜他的,有憎恨他的。 但是我认为,评价一个人有一种比较客观的办法,就是把一个人从历史...
2024-10-12 1.1W+ 历史
1971年2月,周恩来总理阅毕昆明军区呈上的《关于谭甫仁同志遇害经过初步调查报告》后,心情沉重地作了重要批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此乃建国以来最糟糕的...
2024-10-12 2.5W+
一个人,一支枪,三颗手雷,竟将美骑二师堵截整整八个小时 1951年夏,来自四川江津的志愿军战士谭秉云,在朝鲜战场上陡然成为传奇式的英雄。 那一年的5月...
2024-10-12 3.2W+
徐向前作为一个低层军官,他对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的联合斗争,并不放在心上。 对汪精卫公开与共产党决裂,却感到吃惊。 前几个月,当蒋介石公开“...
2024-10-12 2.3W+
第十名:南麻、临朐战役 1947年10月,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在南麻、临朐发生激战。连续进攻十天,未能攻克两地,伤亡达五万多人,歼敌仅二万多人,被迫撤...
2024-10-12 2.1W+ 历史
北洋军阀是一个封建性很强的军事政治集团,从1912年到1928年统治中国达16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武夫横行,兵连祸结,社会秩序极其混乱。造成这...
2024-10-12 3.1W+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