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故事传奇战将——陈赓的故事主要内容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出生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他14岁时只身投奔...
2024-10-12 1.3W+
汉文帝、汉景帝两代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六十多年内,除了短时期的七国叛乱,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因此,社会的经济得到规复和发展。据说,到了景帝的前期,国家仓库里的钱不知道积了多少万,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一年年地堆积上去,都满到露天的地上来了,有的甚至霉腐了。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但是,强盛的汉朝却常常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从汉高祖在白登受包围以后,汉朝对匈奴一向采取“和亲”政策。这种“和亲”,现实上是一种妥协,不但要把汉朝皇室的闺女(daughter)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得送给匈奴许多财物。纵然这样做,匈奴贵族依然常常侵犯中原,杀害百姓,掠夺粮食和牛羊,使北方地区不得安宁。
汉景帝死后,即位的汉武帝刘彻是个雄心壮志的天子,一心要想改变这种屈辱的地位。
公元前135年,匈奴的军臣单于又派使者来要求和亲,汉武帝要大臣们议论一下。有个将军王恢说:“已往朝廷同匈奴和亲,匈奴老是不守盟约,侵犯边界,我们应该发兵打击他们一下才好。”
许多大臣都反对王恢的发起,汉武帝自己觉得没有把握,只好暂时答应匈奴和亲。
过了两年,马邑地方有个大商人聂壹(聂音niè)来找王恢,说:“匈奴在边界常常侵犯,总是一个祸根。现在趁刚跟他们和亲的机会,把匈奴引出去,我们来一个伏击,准能打个大胜仗。”
王恢问他:“你有什么办法能把匈奴引出去?”
聂壹说:“我常常在边界上做买卖,匈奴人都熟悉我。我可以借做买卖的因头,冒充把马邑献给单于。单于贪图马邑的货品,一定会来。我们把大军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单于一到马邑,将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生擒单于。”
王恢把聂壹的念头通知汉武帝。汉武帝决定采用聂壹的计策,派王恢、韩安国、公孙贺、李广等将军带领三十万人马埋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里。
聂壹故意逃到匈奴,跟军臣单于说:“我有办法混进马邑,杀死那里的仕宦,这样可以稳稳当当拿下马邑。”
军臣单于听了很高兴,但是到底有点嫌疑,先派几个心腹跟聂壹一路到马邑去,只等聂壹真的把仕宦杀了,再发兵出来。
聂壹回到马邑,按照事前和王恢商量好的办法,杀了几个已经定了死罪的犯人,把他们的头挂在城头上,骗匈奴使者去看,说这就是马邑县官的脑袋。
匈奴使者见了人头,信以为真,马上回去报告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亲自带领十万骑兵去接管马邑,到了离马邑大约一百多里地的武州地方(今山西左云县),只见草原上放着许多牲口,却没放牲口的人。军臣单于一边走,一边犯了疑。这时候,他见到前面有一座亭堡(亭堡是9332望敌人,传递新闻用的),就决定打下这座亭堡,问个晓畅。
他们打下亭堡,抓住守在那里的亭尉。军臣单于威胁他说:“你把状况忠实通知我!要是说半句大话,我马上把你的头砍了。”
那亭尉吓得要命,就把汉兵布置的埋伏全都通知了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一听,大吃一惊,赶快命令全军撤退。出了武州地界,他才喘口气说:“幸亏我抓到亭尉。真是好险哪。”
埋伏在马邑的汉军,得到匈奴逃回去的新闻,赶快带大军追上去,可哪儿再追得上?只好空手返来。
汉武帝的诱击战没有成功。但是,打那以后,汉朝和匈奴的和亲干系破裂,接连发生了大范围的战争。
相关文章
抗日战争故事传奇战将——陈赓的故事主要内容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出生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他14岁时只身投奔...
2024-10-12 1.3W+
在台湾论坛上看的关于毛泽东 对毛泽东诸多网友有不同看法,有崇拜他的,有憎恨他的。 但是我认为,评价一个人有一种比较客观的办法,就是把一个人从历史...
2024-10-12 1.1W+ 历史
1971年2月,周恩来总理阅毕昆明军区呈上的《关于谭甫仁同志遇害经过初步调查报告》后,心情沉重地作了重要批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此乃建国以来最糟糕的...
2024-10-12 2.5W+
一个人,一支枪,三颗手雷,竟将美骑二师堵截整整八个小时 1951年夏,来自四川江津的志愿军战士谭秉云,在朝鲜战场上陡然成为传奇式的英雄。 那一年的5月...
2024-10-12 3.2W+
徐向前作为一个低层军官,他对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的联合斗争,并不放在心上。 对汪精卫公开与共产党决裂,却感到吃惊。 前几个月,当蒋介石公开“...
2024-10-12 2.3W+
第十名:南麻、临朐战役 1947年10月,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在南麻、临朐发生激战。连续进攻十天,未能攻克两地,伤亡达五万多人,歼敌仅二万多人,被迫撤...
2024-10-12 2.1W+ 历史
北洋军阀是一个封建性很强的军事政治集团,从1912年到1928年统治中国达16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武夫横行,兵连祸结,社会秩序极其混乱。造成这...
2024-10-12 3.1W+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