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文章正文

赶考的两举子

民间故事 2024年10月12日 12:18 1.0W+ Ambition

杭州城南举人周平风赴京赶考,路上与杭州城北举人李孝庆相遇,两人结伴同行。

周平风问李孝庆,您是哪里人氏?

李孝庆答道,杭州城北。

周平风高兴道,咱是老乡,我居住杭州城南。

周平风又问道,杭州城北有个李剑,据说很坏,你可熟悉?

李孝庆看了一眼周平风,答道,我不熟悉。请问,李剑如何坏法?

周平风冷笑道,此人刁滑,鬼点子多,常常帮人打讼事,刁难官府……

李孝庆“啊”了一声,深有所思道,我像是,也听说过此人。

周平风与李孝庆是老乡,一同赴京赶考,便一路同行。二人谈古论今,性情投合。是日,周平风与李孝庆来到京城,二人同住一个客栈,辨别温读应考。

这日,李孝庆来找周平风,我想拜访朋友,想借你折扇一用如何?

周平风的纸扇,从没离过手,他有些为难。但细想,自己与李孝庆已是朋友,就爽快地答道,尽管拿去使用便是。

李孝庆接过纸扇,感谢道,拜会朋友后,马上归还。

几日已往,李孝庆出入自如,常常从周平风门前经过,从没还扇的意思。甚至,李孝庆摇着折扇来与周平风聊天,谈笑风生,像摇着自己的扇子一样,从不言还扇之事。

周平风心里不悦。

李孝庆虽然穿着蓝布大衫,文质彬彬,还算体面。但从李孝庆大衫衣角断线开口处,周平风判断,李孝庆是个穷苦潦倒的书生。周平风小眼珠转动,心里飞速盘算,这把折扇,扇面唐寅题字,代价连城,是祖上流传下来的传世之宝,岂能流入他人之手?周平风又一想,李孝庆虽然贫困,从言谈举止,算得上乘,不像偷鸡摸狗之辈。兴许,一时忘记,误以为自己折扇,用几天想到,自然送还。

又过几日,李孝庆依然来去自如,不言还扇。

周平风起疑。周平风实在按捺不住,笑着对李孝庆道,李兄,你已拜会过朋友了,折扇应还于其主了吧?

李孝庆闻听,脸色剧变,愠怒道,折扇,乃我祖传之物,怎言是你的?

周平风窘迫,一时回不过神来,气急言道,你……你……我美意借你拜访朋友……

李孝庆不等周平风说完,断然道,此扇乃我祖传世之物,有唐寅墨宝为证!

周平习尚得难以言表,迫不得已扔下一句,咱公堂上见!周平风祖上世代为官,官官相连,岂能怕你一个穷酸书生!

京城县衙,衙役声声“威武──”

周平风、李孝庆跪在堂下。

县官大人一声断喝,大胆李孝庆,青天白日之下,竟敢骗取他人财物,从实招来!

李孝庆抬头,慢慢回道,县官大人,此折扇,乃我祖传之物,随身携带多年,熟识如我筋骨,何言骗取!李孝庆说着上前,扬了扬手上的纸条,对大人说道,我的凭证尽在纸上,望大人如实验证。

县官大人展开纸条,见纸条写着凭证,下角写着:事成赠银百两,顿时伸展眉梢。县官抬头问周平风道,周平风,本官问你,你说折扇是你的,折扇几根扇骨?折扇重量多少?

周平风回道,县官大人,祖父赐我折扇,如获至宝,珍藏在身,从没数过折扇扇骨,也不曾称太重量。

此时,文书后堂验证,回禀道,回大人,折扇扇骨九株,重六两八钱。与李孝庆说的一丝不差。

县官听到禀报,白眼珠上上下下翻滚了几遭,怒斥道,周平风听着,事实铁证如山,无可辩驳,你们本为同路赶考考生,理应友谊相处,你竟敢诬陷他人!

县官缓了口气,想到与周平风伯父之辈旧交,厉声斥道,念你读书之人,免你皮肉之苦,下堂去吧!

周平风败了讼事,垂头丧气,拂手而去。

李孝庆追赶上前,拉住周平风笑道,周兄且慢,还你折扇。

周平习尚急败坏,大声道,折扇不是我的!

李孝庆心平气和地说道,周平风莫生气,物归原主。

李孝庆又说道,你知道杭州城北,那个李剑么?

周平风一愣,站住了。

李孝庆说道,李剑就是我,我就是李剑!我李某并非大暴徒,更不刁诈,吾才,需为天下民众所用。

版权声明
1、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等内容均为第三方作者提供、网友推荐、互联网整理而来(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从快从速处理。
2、若您的网站或机构从本站获取的一切资源进行使用,请注明出处和链接。
3、版权问题请邮箱联系并提供侵权链接,邮箱:13950875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