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故事传奇战将——陈赓的故事主要内容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出生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他14岁时只身投奔...
2024-10-12 1.3W+
“桓管五杰”的组合效应
文/ 王兆贵
俗话说,两军相遇勇者胜。这话只说对了一半。项羽比刘邦勇猛多了,可刘邦最终成为赢家,项羽却功败垂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若仅以“得人者得天下”来论定,大道理上没错,具体到操作层面,理由显得单薄了些。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宴请文武百官。
酒过三巡,他向群臣发问说,各位不必隐瞒自己的看法,均以实言相告,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又为什么失天下?有两位臣子回答说,陛下您论功行赏,利去世下;项羽却不然,杀害有功绩的人,嫌疑有才能的人。刘邦说,你们这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出谋划策、坐镇指挥,我不如张良;安邦抚民、供给粮饷,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攻城略地,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能为我所用。这是我得天下的原因。
这让人想到中国象棋的棋子,各有不可替代的能力和优势。如果各逞其能,各行其是,整个棋局就会陷入杂乱,势必落败。只有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攻防协同,才能发扬最佳组合效应,最终取胜。人才的配置和使用,也是同样的道理。
刘邦的头脑和看法可谓高人一筹。他的“三不如”之说,既有自知之明,也有知人之智,而且把帅才与专才的干系也说清楚了,不仅每每为史家所赞赏,而且也常常被成大事者所引用和借鉴。但若追溯起来,“三不如”之说并非始于刘邦,最早宣布类似看法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
管仲任齐相三个月后,即请求与桓公评议、选任内阁官员。管仲说,行为讲范例、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封他为大行,掌管外交;垦荒筑城以聚人口,辟田耕作以增收入,发扬土地最大效益,我不如宁戚,请封他为大司田,掌管农业;治军严正,带兵有方,统帅三军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封他为大司马,掌管军事;断案公明,判决适当,不诬陷、杀害无辜,我不如宾胥无,请封他为大司理,掌管刑律;犯颜进谏,忠于社稷,不避死亡,不挠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封他为大谏官,掌管督察。这五个人的专长,我都比不了,但我的本事他们也无法替代。国君若想富国强兵,有这五人就够了,若想成就霸业,则须有我管仲在此。桓公赞成管仲的发起,并按照他的提名完成组阁。
毋庸讳言,治理国家要发扬多方面人才的作用,不能有所偏倚。管仲向齐桓公举荐的这五位贤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涉及到治国强兵的各个方面,管仲自己则是统管掌控大局的高手,将这五位能人组合起来,各司其职,就把一盘好棋下活了。
史实证明,在“桓管五杰”的个人领导下,齐国的综合国力日趋强盛,不久便雄起于周代的东方。齐桓公所以能开创春秋第一强国霸业,与采纳管仲发起,优化配置领导班子有很大干系。正如《新序》作者刘向评价的那样,“夫管仲能知人,桓公能任贤,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管仲之功也”。
古人可鉴: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必须服从全局需要,人才结构配置妥当,才能发扬整体优势,引发整合效应。
相关文章
抗日战争故事传奇战将——陈赓的故事主要内容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出生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他14岁时只身投奔...
2024-10-12 1.3W+
在台湾论坛上看的关于毛泽东 对毛泽东诸多网友有不同看法,有崇拜他的,有憎恨他的。 但是我认为,评价一个人有一种比较客观的办法,就是把一个人从历史...
2024-10-12 1.1W+ 历史
1971年2月,周恩来总理阅毕昆明军区呈上的《关于谭甫仁同志遇害经过初步调查报告》后,心情沉重地作了重要批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此乃建国以来最糟糕的...
2024-10-12 2.5W+
一个人,一支枪,三颗手雷,竟将美骑二师堵截整整八个小时 1951年夏,来自四川江津的志愿军战士谭秉云,在朝鲜战场上陡然成为传奇式的英雄。 那一年的5月...
2024-10-12 3.2W+
徐向前作为一个低层军官,他对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的联合斗争,并不放在心上。 对汪精卫公开与共产党决裂,却感到吃惊。 前几个月,当蒋介石公开“...
2024-10-12 2.3W+
第十名:南麻、临朐战役 1947年10月,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在南麻、临朐发生激战。连续进攻十天,未能攻克两地,伤亡达五万多人,歼敌仅二万多人,被迫撤...
2024-10-12 2.1W+ 历史
北洋军阀是一个封建性很强的军事政治集团,从1912年到1928年统治中国达16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武夫横行,兵连祸结,社会秩序极其混乱。造成这...
2024-10-12 3.1W+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