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故事传奇战将——陈赓的故事主要内容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出生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他14岁时只身投奔...
2024-10-12 1.3W+
“勉为其难”有本领
文/姜钦峰
1917年,辫帅张勋率辫子军北上进京,导演了一出复辟闹剧。张勋先向紫禁城上了一道奏折,表示要拥戴溥仪复位听政。末代天子溥仪5岁登基,6岁退位,王室成员仍住在紫禁城,受到百姓政府优待。幽静了五年过后,突然之间传来即将复辟的新闻,紫禁城内上下高兴,遗老遗少们个个喜气洋洋。
最兴奋的人当然是溥仪。像张勋这样的大“忠臣”,天子当然要亲自召见,况且张勋还要背后“请求”溥仪复位。按照清朝的端正,天子召见大臣时,无关人员不得在场。溥仪事先才11岁,因此每次召见主要人物之前,几位帝师都要通知小天子,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能说。帝师陈宝琛再三叮嘱: “皇上一定要答应张勋的请求……不过不要马上答应,先谢绝,最终再说,既然如此,就勉为其难吧。”这样的把戏,如果大人不教,小孩子的确不懂。
溥仪在养心殿召见了张勋。张勋脑后拖着一条斑白的长辫子,他先向溥仪磕头请安,然后直奔主题: “共和不合咱们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心中大喜,却没忘记老师的教诲,知道不能这么快答应,当即谢绝道: “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张勋老奸巨猾,当然不会傻到信以为真,又将小天子大力夸奖一番。两个人就这样心照不宣,一个再三请求,一个再三谢绝,总算把戏演足了。最终,溥仪说: “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
其实,妙就妙在“勉为其难”四个字。表面文章做足了,一来表明自己大公无私,对最高权力毫无兴趣;二来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退位声明是这么写的:先是“勉为其难”,接着“莫可如何”,被人“逼”上天子宝座的滋味似乎很不好受,紫禁城的遗老遗少们俨然受害者,历史的耙子只能打到张勋一人身上了。
“勉为其难”,险些是历代天子们走马上任前的必演剧目,演得最夸张的,当属宋太祖赵匡胤。这就是“黄袍加身”的由来,赵匡胤导演这部大戏,无非是想通知天下人:不是我赵某人无情无义,处心积虑要夺取后周的江山,实在是部将们用刀架在我的脖子上,逼得我走投无路,才被迫当了这个天子。演得真好!
但也有演砸了的。1643年,皇太极因病逝世,因为生前未指定皇位承当人,皇室成员开始明争暗斗。虽然有承当权的人众多,但真正有实力争夺皇位的只有两个人:豪格和多尔衮。豪格是皇太极长子,年富力强,屡立战功,实力最强。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虽实力稍逊,也绝非省油的灯。
在讨论皇位承当人大会上,双方剑拔弩张,炸药味十足。有人提议让多尔衮当天子,多尔衮见豪格虎视眈眈。自知无必胜的把握,不敢擅自答应,只好说大家再议议。马上又有人选举豪格。豪格见最大的对手多尔衮已自动退出,不由得暗自窃喜。有了十足的把握后,豪格反而故意谦让起来,大家越选举他,他就演得越投入,再三谢绝。
豪格演得正起劲,不料多尔衮突然之间提议,既然豪格高风亮节,不如让福临继位。多尔衮自己不敢继位,也不甘心让豪格得逞,趁机提出这个折中方案,众人纷纷表示赞许。豪格顿时傻了眼。鹬蚌(clam)相争,渔翁得利,6岁的福临无意中捡了个天子当,他就是顺治天子。豪格本想“勉为其难”当天子,不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聪明反被聪明误,能怨谁呢?
相关文章
抗日战争故事传奇战将——陈赓的故事主要内容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出生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他14岁时只身投奔...
2024-10-12 1.3W+
在台湾论坛上看的关于毛泽东 对毛泽东诸多网友有不同看法,有崇拜他的,有憎恨他的。 但是我认为,评价一个人有一种比较客观的办法,就是把一个人从历史...
2024-10-12 1.1W+ 历史
1971年2月,周恩来总理阅毕昆明军区呈上的《关于谭甫仁同志遇害经过初步调查报告》后,心情沉重地作了重要批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此乃建国以来最糟糕的...
2024-10-12 2.5W+
一个人,一支枪,三颗手雷,竟将美骑二师堵截整整八个小时 1951年夏,来自四川江津的志愿军战士谭秉云,在朝鲜战场上陡然成为传奇式的英雄。 那一年的5月...
2024-10-12 3.2W+
徐向前作为一个低层军官,他对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的联合斗争,并不放在心上。 对汪精卫公开与共产党决裂,却感到吃惊。 前几个月,当蒋介石公开“...
2024-10-12 2.3W+
第十名:南麻、临朐战役 1947年10月,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在南麻、临朐发生激战。连续进攻十天,未能攻克两地,伤亡达五万多人,歼敌仅二万多人,被迫撤...
2024-10-12 2.1W+ 历史
北洋军阀是一个封建性很强的军事政治集团,从1912年到1928年统治中国达16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武夫横行,兵连祸结,社会秩序极其混乱。造成这...
2024-10-12 3.1W+ 历史